有没有一种可能无锡常州可以尝试产业互融
产业融合,一般来说是指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个产业)合成一体,逐步成为新的产业。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区域产业互融,就是两个临近区域之间,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产业互融,从而实现产业和区域发展的新动能。
产业互融,在国内,成都德阳的“研发+生产”模式目前较为普遍,效果良好,而在长三角,产业互融的课题实践或规划,却是很少看见。而产业互融却是实现区域一体化蕞深层次的实践,更是区域一体化的深水区。
在长三角,尤其是在苏南,苏锡常城市联袂一片,苏锡常一体化在不断推进,目前的苏锡常一体化更多是在交通、民生层面。在产业方面,目前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却又是大有可为的领域。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 无锡常州可以率先尝试产业互融,助推区域一体化的进展。
为什么不是苏州和无锡,而是无锡和常州?
苏州在经济体量、地域面积、人口等方面,对于无锡常州有绝对的优势,在这几个方面,无锡常州之和等于一个苏州,苏州内部,主城+县级四小虎实力强悍,大市整体融合优先级更高,苏州作为上海红利外溢首站,政策资源丰富,苏州更多的是向东看,才能获得更大利益,作为全球头部大工业城市,苏州产业自成一体,优势明显,与无锡的产业互补性低于无锡与常州。
无锡和常州的产业互融,是有其历史因素、现实迫切性和一体化的必然性的,无锡常州地域小,人口少,后期发展潜力受限,发展瓶颈凸显,且由于行政区划问题,无锡常州两市无法将优势产业辐射至下属县级市,从而导致市县联动性不强,城市竞争力得不到提升的局面。
无锡和常州的产业互融,对两市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课题实践。对于两市的发展都将起到经济格局重塑、各自优势产业能量进一步释放,区域一体化发展程度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作用。
从前,无锡常州产业结构高度同质化,同质化程度高达90%,产业竞争导致内耗,无法实现双赢局面,现在,无锡常州在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上面都形成了各自的优势,无锡的物联网、生物医药、半导体产业,常州的新能源、石墨烯、轨道交通产业等,都具有全国性的优势和竞争力,无锡和常州的产业互融有了现实的基础,未来,产业互融,优势互补,实现两市共赢,可以预见,产业互融的红利空间将充分释放,无锡+常州也将大于苏州。
无锡和常州的产业互融,应不同于“成德模式”,“成德模式”是大城市带小城市,研发+生产的模式,而无锡和常州在城市能级和产业层次上面没有质的区别。无锡和常州应该在各自优势高新产业相互传导及利用产业互融推动区域一体化双向互动上面做大文章。
常州利用两湖创新区及武进金坛溧阳的新能源产业,向宜兴传导,宜兴在北部乡镇建立产业合作融合园区,加强了与常州的一体化程度,又解决了宜兴北部乡镇的发展瓶颈,也可以与无锡太湖湾科创带无缝衔接,这样,在苏西南,以两湖为中心,将形成一整片新能源产业集聚区,苏南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将独步全国。
无锡利用自己的优势产业,凭借太湖湾科创带,向武进东部、南部乡镇传导,赋能武进东南部乡镇产业发展,加速产业进一步升级,武进东南部乡镇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北、天宁、常州经开区与无锡市区、江阴,利用各自优势产业,在边界地区相互布局,相互传导,触发发展新动能,弥补区域发展断裂层和短板。
无锡和常州的产业互融,这是锡常一体化的关键点,我们期待看到这种可能的早日到来,在无锡常州的交界线上产业、人员、城市的深度融合,这是未来无锡常州的新生,也是为长三角一体化做出了新的示范。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