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高新区:打造产城融合、拥湖发展新格局
为高标准规划建设太湖湾科创城,坚持做优空间规划顶层设计,打造产城融合、拥湖发展新格局,8月28日上午,无锡高新区召开太湖湾科创城规划座谈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吴志强应邀莅临现场指导并出席规划座谈会,无锡市委常委、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蒋敏,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新吴区区长崔荣国出席会议并讲话,区领导祝君乔、朱晓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城市设计分院执行主任陆天赞博士,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团队成员鲁斐栋、张裕锦参加现场调研和规划座谈会。
座谈会上,吴志强院士结合无锡高新区发展实际和愿景目标,提出三方面的规划建议。一是环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必须坚持大格局规划统筹。要在国家、长三角发展战略中优先打造无锡优势,在无锡地域集中打造新吴优势。中轴核心区建设要积极迎合年轻创新人群的需求,打造具备都市生活氛围的活力街区。沿湖自由科创区生态基底优越,是太湖边不可多得的增量发展区域,要提高规划定位,精心谋划,布局科创核心要素,强化功能复合,打造独特的湖湾品牌化园区。二是运河地区的转型发展必须突出后工业化时代的价值重构。要在见证水利运输、商贸集运、生产制造的发展变迁后,在后工业化时代组织好文化遗存、工业遗留、自然生态、公共休闲等空间,支持人的需求和社会文明进步。建议近期以运河中心为启动区,活化零散绿地空间,对低效老旧厂房拆迁改造,打造运河边临水休憩的活力街区。三是高效有活力的城市空间必须强调土地的复合利用。过去界限分明的功能分区快速建立了城市发展格局,但忽视了人的交往和活力空间塑造,未来的用地布局必须坚持高度有机复合的组织方式,通过高效有活力的城市空间引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沟通交流和思想碰撞。
蒋敏充分认同吴志强院士的规划理念,认为吴院士对太湖湾科创城建设的规划建议既充分考量了无锡高新区的区位环境、交通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硬件要素,以及历史、人文等软件要素的客观现实,又高度契合无锡高新区对太湖湾科创城建设的目标定位,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现实可操作性,下一步要充分借鉴并依托吴院士精湛的规划智慧、丰富的实践经验,全力推进太湖湾科创城规划建设早日落地。
蒋敏指出,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抢抓太湖湾科创带发展机遇,建设好太湖湾科创城,无锡高新区率先成立太湖湾科创带建设领导小组和建设指挥部,制定出台五年建设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开展科创城规划设计,在组织架构和顶层设计层面高瞻谋划高新区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这体现了我们建设好太湖湾科创带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
对于下阶段工作,蒋敏提出三方面要求。一要树立全局思维,高站位谋划布局。聚焦“创新驱动核心区、新兴产业策源地、双创人才栖息地、拥湖融合枢纽区、改革创新标杆区”的发展目标,坚持系统思维、全局思维,在全市太湖湾科创带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格局下,精心谋划太湖湾科创城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真正把科创城打造为无锡高新区乃至全市科技产业的“主战场”、科创生态的“样板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二要谋划先行启动区,勇当开路先锋。坚持前瞻性和实效性相统一,谋划太湖湾科创城建设先行启动区,围绕新华路科技创新走廊和大运河文化带,优先选址位于太湖湾科创城与站前组合中心区域的运河老旺庄工业片区、太湖湾科创城中轴核心区等重点片区,加快研究具体规划方案,加快推进规划落地实施,切实发挥好太湖湾科创城“谋一点活全局、以一域带全局”的撬动与引领作用。三要完善顶层设计,下功夫破题解题。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积极对上衔接反馈,蕞大化争取发展潜力空间,擘画科创城规划蓝图。近期要加快推进大运河示范段整治提升方案和重点地区规划设计方案研究。各部门和街道板块要拿出“壮士断腕”的昂扬斗志,针对低效土地资源腾退下足功夫破题解题,加快推动先行启动区更新改造,加速推动太湖湾科创城美好蓝图尽快变成现实美景。
崔荣国结合无锡高新区发展提出具体规划命题。一是太湖湾科创城要“造城营城”,围绕区域发展外部环境和发展定位变化,协调产城关系,优化用地功能配比,实现“城”的功能与“产”的空间耦合发展。二是大运河文化带要从“工业锈带”向“活力绣带”转型,借势国家复兴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时代背景,挖掘大运河高新区段历史文化、公共活力、新兴产业、开放空间的发展点和增长点,再拾新吴人运河情怀,重塑运河魅力,实现历史与现实对话。三是空港地区要建设链接国际枢纽经济的空港新城,作为高新区乃至全市的枢纽经济高地,在现有发展格局下,迫切需要提质临空产业、完善枢纽交通、加强产城融合发展,着重建设好服务型综保区。
会前,祝君乔、朱晓红陪同吴志强院士团队一行到大运河沿线地区、科创城沿湖地区、科创城中轴核心区现场踏勘调研。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