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六次产业园融合发展打造新模式
近日,第十二个中国旅游日来临。无锡市惠山区洛社尚田小镇(六次产业园)以全新的面貌与游客见面。这里是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桥头堡”和推动全镇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经过数年的精心规划与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引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近年来,洛社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转变工作思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方式,以振兴农业、改变农村、造福农民为宗旨,探索有利于“三农”发展的六次产业新模式。全面挖掘无锡洛社六次产业园的乡村振兴内涵,持续推动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按照“一区、二环、三基地”的思路将六次产业园进行深度解读,将度假婚礼体验区、水上风光环线和田园风光环线、种养殖基地、食品加工基地、田园康养基地全面融合,实现集农业环保、婚礼产业、会议会展、乡村旅游、教育培训、文康养产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性六次产业特色示范,为乡村发展树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洛社样板”。目前,园区的建设总体已形成“一区两环三基地”的基本布局:一区——度假婚礼体验区,二环——水上风光环线和田园风光环线,三基地——农业种养殖基地、食品加工基地、田园康养基地。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打造六次产业,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为核心、为依托,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服务、配套于一体,实现接二连三,从而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具体做法是:“一产”方面,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有序提高农田流转比例,促进农业高效、集约发展。“二产”方面,建造了28个家庭农场,挖掘果蔬加工市场潜力,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三产”方面,做好乡情乡愁这篇文章,通过农业加乡村旅游、加农耕体验、加文化创意、加休闲度假等各种新型配套业态,增加农业农村的吸引力、价值力。
“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杜绝‘口号大于行动’的做法,务求产业融合之真。”该园区创始人曹熙忠说。农业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有了主导产业,才能推进产业融合。经过多年发展,洛社已经形成了精细蔬菜、水蜜桃、葡萄等农业品牌。据了解,近年来,洛社镇转变思路,将传统产业与新业态相融,丰富产业融合的内涵。
悠悠运河水,衍生洛社的百年传说;长长锡西道,打造洛社的农村新貌。以无锡洛社六次产业园为核心辐射,洛社镇、万马村镇村联动,将村道整治、庭院绿化结合起来,串联起辖区内的老树、老井、古祠堂等,以农房改建为契机,大力发展村中民宿及民房出新,形成连续开放的观光路线。
基于六次产业园道路改造拓宽工程建设,万马村将该村沈巷、邵顾巷部分民房归并,为村民们在万新苑内移地新建了52套连排别墅型新农房。在万新苑,只见施工现场忙碌紧张,新农房初具形态,部分农房已经结顶。该区域总用地面积2公顷,万马村根据家庭人口,按照“一户一宅”原则,配合雨污分流、水电接管、天然气管道、环境绿化等建设,投入资金1500万元,建成80平方米留根房2套、180平方米三口之家农房8套、220平方米四口之家农房10套、250平方米五口及以上的家庭农房32套。房屋建造采用框架结构,抗震等级7度,外立面建筑风格契合江南水乡特点,全面融入六次产业园风光特色,同时考虑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农房设有下挖70厘米的半地下室,用于村民停放各种车辆,堆放农产品、农作物、农用工具、柴草、家什等,十分贴合村民心意。
放眼万马村域,只见白荡浩浩,绿树红花,民宿民房透着简约秀致的江南韵味。“万马村素有‘洛社后花园’的美誉,这里有书圣王羲之寓居遗存洗砚池,有浩气长存的‘五牧古战场’北部遗址鹅子岸,还有美丽如画的古洛社八景之‘马盘牧唱’。”提及村庄人文故事,万马村负责人娓娓道来。近年来,无锡洛社六次产业园深挖运河底蕴,在古迹、传说、遗址等基础上,以水为脉,加强湿地生态修复和村庄环境整治,加强土地复垦、管网线路改造等,下好生态提升“一盘棋”。截至目前,全市5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中,万马村榜上有名,万马白荡水利风景区已通过省级验收。一个“村洁、水清、岸绿、景美”的江南水乡特色布局浑然天成。
漫步于“无锡洛社六次产业园”,既可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采摘新鲜果蔬,享受田园乐趣,又可感受现代农业的魅力所在。近年来,园内的家庭农场不断增加,从原先的10多个,增加到目前的27个,环绕分布在园区内,形成了一条独特的绿色生态农业观光带。
来到养殖中华黑斑蛙的家庭农场,只见青蛙栖息地地垄整齐、沟渠畅通、井然有序,一边是已近成年的青蛙在田里呱呱叫,一边是密密麻麻的小蝌蚪在田里游弋。“我们选择青蛙的养殖地,蕞关键是水质一定要干净,这样可以避免寄生虫感染和污染。”农场主方胜军介绍道,养殖所需的水从白荡抽取过来,水质一直不错,8亩田地里共养殖了1万多只青蛙,去年收入40多万元。方胜军口中的白荡是贯穿园区的一条河道,全长3.6公里,总面积约23万多平方米。该河道早期水质并不好,经过当地政府采取退渔、清淤、护岸等综合整治,目前水质整体稳定在三类,去年还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同样被这条“明星”河道吸引的,还有大黑口鲈鱼养殖项目,该项目采用国外引进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我们采取高密度养殖,100个立方养殖水桶中,可繁殖3万斤成鱼,相较于传统养殖方法,则需要25亩水域。”家庭农场主顾敏虎介绍道,养鱼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养殖水桶的水来自白荡,每月要定期检测水质情况,检测水温、PH、溶氧量等指标,确保鱼的生长不受水质影响。据了解,该项目通过集污池、生物池、水体消毒器等系统,使养殖水体循环再利用,实现零排放标准。此外,养殖水桶内水的流动及增氧不仅把鱼的排泄物集中于排污口排至池外,保持池内水质清洁,还促使鱼群“被动游泳”,使肉质保持鲜美。同时,鱼的排泄物经过一定的处理,形成有机肥,用于蔬菜种植,可谓是真正的“零排放” 。“引进高端农业项目,使每一个项目在园区内,形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打造循环农业是我们蕞终的追求。”曹熙忠表示。
据悉,截至目前,这里吸引青年农民10余名返乡创业,通过村社区引导与扶持,建成了20多个家庭农场,推动提升乡村旅游体验乐趣,打造“种、产、销”一体的产业新模式,营造“乡土气”和“现代范”相融合的新乡村胜景。
原标题:无锡洛社“六次产业园”:产业融合引领乡村振兴新模式
重庆市中考各学科采用全市统一命题
穿越千年 来古都西安当一天“唐朝人”
请记住这一天,中国男子百米接力夺得奥运铜牌
文博界“奥斯卡”揭晓!江苏这个展览获特别奖
寻找中国蕞“绿”城市:青岛拥有公园数量212个
德兴:村级三务“码”上公开(图)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