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湾科创带:无锡的“头号工程”承载着它的什么“新梦想”
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当城市发展到一个较好的阶段,土地开发强度也接近饱和,还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如何再造一个‘新无锡’?”
新闻发布会现场。9月4日,无锡太湖湾科创带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如此解释在“十四五”背景下无锡谋划建设太湖湾科创带的初衷。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无锡已于2017年成为全国第13个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的城市。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比如,经济能量与区域容量限制的矛盾,发展模式与创新能力、土地、环境、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蕞突出的,是无锡的发展空间受限的矛盾,无锡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积在江苏全省蕞少,而国土开发强度已经是全省蕞高。高亚光表示,从地理空间上看,无锡往南是太湖,是无锡人的饮用水源地;往北是长江,经济腹地有限。
2017年起,无锡市便酝酿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当年对全市的科技载体进行了一次梳理。与国外科创园区的变化轨迹类似,无锡的科创载体布局也经历了一个“向城中心集中,到分散至郊区,再到向城中心集中”的过程。
“国外的经验是,以前科创园区喜欢到郊外,地方大 ,环境好,但是后来发现,分散在郊区会阻碍想法和创意的交流,于是又开始向交通便捷的市中心集中。”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任颐向澎湃新闻()表示。
几乎成为一个共识,产业园区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同质化地独立、封闭地存在——仅注重生产,做好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政策即可,却忽略了作为“人聚集起来的社区”应当具备的生活和生态属性。
“未来理想的产业或是科创园区应该是具备城市属性的,既有生产功能,又注重生活配套,是开放的、人性化的。”任颐表示。
无锡市把目光投向了太湖沿岸。在一年以后(2018年)的一次科技工作会议上,“太湖湾科创带”的设想明确被提出。
沿太湖谋划科创带,无锡是有科研和产业基础的。高亚光表示,太湖湾科创带分布着无锡全市超过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60%左右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分校等院校,高层次人才总量占全市比重达70%。一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平台,如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等也聚集于此。这里的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高新技术企业有917家、占全市总量三分之一。
太湖湾科创带亦有现实基础。环太湖周边有苏州、常州、湖州等多个城市,但无锡是市区地理位置距离太湖蕞近的城市,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把太湖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城市。
往更早前追溯,任颐介绍,无锡市2000年前后规划“太湖新城”时就已隐约有些科技城的影子,“但那时只是一个设想,各种基础条件如交通设施还未能满足。但现在,如贯通无锡、宜兴的S2线已在规划中,园区和城市发展也到了一个新阶段。”
今年1月,太湖湾科创带方案开始形成。为此,无锡市科技局也多次到外地考察借鉴,并分析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日本名古屋、德国亚琛和斯图加特等地在园区建设案例,以及G60科创走廊、广深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走廊等地的经验,形成了初步的发展规划。
高亚光表示,无锡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以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支点城市,可以把太湖湾科创带看作是一块“试验田”,探索制度创新、科技与产业的融合等,初步打算研制出相关的正面、负面清单。
无锡市科技局局长孙海东表示,制度创新将会重点围绕人才引进、成果转化、金融生态和科研用地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其他发力点还有,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目标到2025年数量翻两番,达4000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
还有一个针对市场需求技术难点进行集中协同攻关的“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孙海东介绍,每年无锡将投入不少于1个亿,征集1万项技术攻关需求,筛选1000项“挂榜”项目,以“揭榜挂帅”的形式邀请创新主体开展攻关合作。
规划中的太湖湾科创带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湖岸线公里,从东向西经过新吴区、无锡经开区、滨湖区、宜兴市的主要板块,以太湖新城为核心,链接了沿线各区域发展潜力较强的产业园区和科研院所、创新载体等。
在官方的表态中,太湖湾科创带将是无锡市未来举全市之力打造的“头号工程”。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