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未来走向何方
上海大都市圈发展过程中,核心城市上海也必须跳出上海市域范围,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不仅需要与之对应的企业、产业,更需要与之对应的城市和城市集群。所谓城市集群,就是以一个中心城市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集群。上海大都市圈就是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集群,在中国所有都市圈中,唯有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集群,冠以“大”字,不仅因为人口、经济总量、区域面积,更是体现功能、责任。
在空间维度上,上海大都市圈以太湖平原为核心,连同南北两侧长江口、杭州湾沿岸,依靠面向太平洋与世界保持联系,依靠长江、沿海航线和通向中国各地稠密的高速公路网、普通铁路网、高速铁路网与中国内地保持联系;在时间维度上,自千年前宋朝完成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后,上海大都市圈就承担了中国经济中心责任,经济中心按照“杭州——苏州——上海”位移,以上海为核心的上海大都市圈堪为中国的“天选之地”。
日本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发展较为成熟的都市圈,以东京都为核心,包括周边七县(茨城、栃木、千叶、神奈川、琦玉、群马、山梨),国家门户机场成田机场坐落于千叶县,门户港口横滨港位于神奈川县,作为日本“技术立国”的科学城筑波科学城位于茨城县,东京大学面向未来的创新学科放在了千叶县,亚洲蕞大的迪斯尼乐园也坐落于千叶县,东京都市圈真正做到了交通、产业、科教、城镇布局一体化,进而实现了人员紧密流动、功能往来密切、企业横向联动,城市集群化发展。
上海大都市圈发展过程中,核心城市上海也必须跳出上海市域范围,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不仅仅是上海的上海,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上海;上海大都市圈也不仅仅是“1+8”城市的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都市圈。
畅通堵点、接通断点是空间协同规划的核心
作为跨越省级行政区的都市圈,空间规划的核心就是打破行政区界限,畅通经济要素流动的堵点,接通经济要素流动的断点,真正实现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因此,上海大都市圈发展愿景就是以上海五大中心、四大品牌为核心,通过打造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的都市圈,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
在基础设施方面,上海大都市圈有两大深水港—上海洋山港和宁波舟山港,在功能重叠的远洋集装箱远洋运输中,因两者腹地几乎重叠,存在同质竞争;虽然目标要求“到2035年港口水水和水铁中转比例达到55-60%”,但对于远离大陆、伸入大海的上海洋山港和宁波舟山港如何提高水铁中转比例,仍需探索实现路径。
在产业发展方面,除了少量产业上海与周边城市没有重叠外,大部分产业重叠,尤其在钢铁、船舶、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方面。
以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为例,虽然上海拥有三大汽车整车(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海特斯拉)生产基地,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在全国乃至全球位居前列,但常州、宁波、苏州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异军突起,其中,常州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整车、宁波新能源汽车整车、苏州智能网联汽车已在全国占据一席之地,上海大都市圈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扎堆”没“集群”;芯片产业,上海大都市圈位居全国领先水平,拥有上海、无锡两大芯片重镇,但上海、无锡芯片产业如何差异发展没有明确分工;石油化工,上海金山、宁波镇海、舟山岱山是重要基地,但没有明确分工;船舶和海工装备,上海、舟山六横岛、南通沿江、无锡江阴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造船基地,也是有“扎堆”没“集群”;生物医药,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无锡滨湖为重要基地,但对于如何形成有序分工体系,仍需探索方向。
在城市定位和发展方面,作为顶级全球城市的上海主城区突出五大中心和四大品牌,对于上海五大中心,历经多年发展没有歧义,但对于上海四大品牌,似乎外界没有形成强大品牌效应;综合性全球城市为上海临港新片区、苏州市区、宁波市区,但上海临港新片区的“综合性”似乎较弱;专业性全球城市,南通市区、常州市区、嘉兴市区、湖州市区等“专业性”不够突出,或短时的专业优势不能持续久远……
在科技创新方面,上海大都市圈科技创新主体以国家科研机构、高校、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力量薄弱,这就决定了一方面上海大都市圈要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力量,另一方面要让集中于上海主城区的高校、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到整个都市圈范围。上海大都市圈优势在于制造业门类多,不仅有丰富的消费资料行业(B2C),还有多种多样的生产资料行业(B2B),只有集中于核心城市的大学、科研机构“下沉”制造企业,才能实现科技与产业融合,真正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作用,树立起上海服务(科技服务、教育服务)品牌,使上海制造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变。
上海大都市圈不仅是以“大”著称的都市圈,更是以中国发展领先的都市圈、标杆型都市圈,因此,上海大都市圈代表了中国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方向。
一、上海大都市圈体现中国新发展格局方向
不管风云如何变化,中国对外开放大门不再关闭,一方面中国需要引进国外资源、技术,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国外市场。上海大都市圈将代表中国新发展格局方向,进一步推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通过世界级港口群、世界级机场群两大国家级对外门户,深度参与全球经济、产业、科技、金融分工,充分利用好全球资源,把中国制造产品推向世界,巩固上海五大中心(国际经济、航运、贸易、金融、科技创新)地位,强化四大品牌(制造、服务、购物、文化)形象。
二、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都市圈竞争力靠产业,产业发展靠企业。上海大都市圈拥有四大技术成长型产业(生物医药、导致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两大现状优势型产业(绿色化工、汽车制造)、两大未来战略型产业(航空航天、海洋产业),应该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原则,推进各个层次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既要让本土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又要让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茁壮成长。
上海大都市圈要发挥上海整机整车生产优势,在都市圈范围形成“整机/整车——核心部件——零配件”产业集群、产业链;要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大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成为链主企业,中小企业以“专精特新”为发展方向,使各类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三、 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标杆
不同行政区制定了不同区域政策,区域政策不同又客观上造就了经济要素流动的阻碍。上海大都市圈跨越两省一市,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方面,上海大都市圈要以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为起步,推动整个上海大都市圈“1+8”城市政策相同、交通畅通、产业融通、科技创新协同,成为中国都市圈和城市群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标杆。
四、上海大都市圈是代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经济成就了文化、文化提升了经济。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上海大都市圈就是马家坝文化(嘉兴南湖)、崧泽文化(上海青浦)中心;自南宋以来,上海大都市圈更是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上海大都市圈以吴文化为主体,也是中国吴文化的核心,具有较强的地域凝聚力。上海大都市圈水脉相依,以太湖平原为主体,包括了甬江水系和长江口以北冲积平原;人缘相亲,“1+8”城市内部语言基本相通、人口流动频繁。
上海大都市圈不仅有众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上海、宁波、无锡、常州、南通、嘉兴、湖州、常熟、宜兴)、名镇、名村、名街,还有众多的名山(莫干山、天目山、四明山)、名湖(太湖、淀山湖、嘉兴南湖)。上海大都市圈古代以盛产状元、进士出名,现以盛产院士而闻名,宁波、苏州、上海、无锡、嘉兴等出产“两院”院士居全国前列。
上海大都市圈有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大运河等)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古琴、蚕桑丝织技艺等),是代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上海大都市圈不仅是中国的都市圈,更是世界的都市圈。
(作者为江苏省张家港市委党校特聘专家)
原标题:《上海大都市圈未来走向何方 奇谈都市圈》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