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滨长出“华莱坞”:从轧钢厂到数字电影产业的华丽转身!
当你走进江苏无锡滨湖区,是否会惊讶于这里的巨型LED弧形屏幕,长达44米、高10米、直径23米,仿佛把人带入一个虚拟的雪山高原?这就是“华莱坞”,一个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数字电影产业园。这里不仅是电影拍摄的基地,更是科技与艺术的交汇点!
那么,“华莱坞”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回溯到13年前,这里还是无锡蕞大的轧钢厂——雪浪轧钢厂。2007年,太湖水危机迫使无锡市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行治理,雪浪轧钢厂随之整体搬迁,昔日的工业遗址被改造成了如今的电影产业园。这个转变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呢?
选择电影产业,这可不是随便的决定。滨湖区科技局的负责人指出,园区紧邻三国影视城、水浒城等影视拍摄基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自2008年国内影视产业从胶片时代迈入数字时代以来,无锡就积极申请成立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2012年,园区正式揭牌,借助“科技拍摄+后期制作”的定位,与横店、怀柔等影视基地形成了差异化发展。
如今,走进这个充满创意与活力的园区,锈红色的龙门吊成了大门,曾经的货运码头则化身为水文景区,老厂房改造的“唐风”“宋韵”“民国街”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盛景。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现代科技感的电影拍摄环境。
在这里,拍摄的作品可谓是数不胜数。从影片《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流浪地球系列》,到电视剧《人世间》《追风者》,甚至是3A游戏《黑神话:悟空》,园区累计承接了2100余部影视剧的拍摄制作,堪称“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这些作品背后,都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与创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内的企业墨境天合、倍视文化、天工映画等,参与了爆款电影《哪吒2》的后期制作。倍视文化的制片经理赵芳分享道:“片中那些搞笑的场景,都是经过多次摆位调试才完成的。”这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创意的碰撞!
新近热播的电视剧《北上》,更是在亿和水景拍摄基地拍摄了多个镜头。水下拍摄技术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园区内的专业团队通过先进的水下设备,成功在短短两天内完成了15年跨度的多个水下场景的拍摄。
作为国家级数字电影产业园区,“华莱坞”已经集聚了800余家行业规模企业,打造了国内首个5G智慧虚拟拍摄联合实验室、AI领域首个中短视听拍制创作基地等。这些高新技术的引入,意味着电影制作的未来将更加依赖科技,而不仅仅是传统的艺术创作。
展望未来,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将实现年产值80亿元,贡献税收约2.6亿元。随着5G、AI、元宇宙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产业将从“艺术创作”逐步转向“科技驱动的工业化生产”,兼顾艺术表达与商业效率,朝着虚实融合的超现实制作阶段迈进。如此一来,太湖之滨的“华莱坞”又将迎来怎样的辉煌呢?
这一切的变化,仿佛在告诉我们,科技与艺术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正如无锡从轧钢厂转身为数字电影产业园所展现的那样,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探索与创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