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春归江南万物苏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辛弃疾南归寓居京口之初创作的《汉宫春·立春》中的这句词,描绘了时人迎春的情景。春幡是一种装饰,又名幡胜、彩胜。挂春幡之风于有宋一朝尤盛,立春时节,有剪彩绸为花、蝶、燕等状,插于妇女之鬓或缀于花枝之下的风俗。
春满江南,历来是人间胜景,文人总能在其中找到咏怀起兴的物迹。在江南水乡的氤氲烟雨中,一座座繁华都市接连坐落,令人艳羡。而地理意义上的江南,河湖广阔,丰饶润泽。过去,它们是一处处“温柔富贵乡”。如今,它们则是占据全国GDP约20%的超级城市群。
苏州自古繁华,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中唐以后,苏州以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在太湖流域脱颖而出,成为唐代江南唯一的雄州。从司马迁载入史册的“江东一都会”,到唐代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苏州“风物雄丽为东南冠”,亦是曹雪芹笔下“蕞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安史之乱以后,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财赋中心地。人口的迁移与唐朝经济策略重心的转移,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唐代的州,按其战略的重要性与户口的多寡,分成府、辅、雄、望、紧、上、中、下八个等级。据《唐会要》卷七十记载,大历十三年(778),苏州升为雄州。而江南的其他一些大州,如润、宣、越、常等州直到会昌五年(845)才升为望州。苏州因其在供税方面对朝廷的特殊意义,成为唐代江南唯一的雄州。
时至今日,苏州“雄州”之雄,一曰强,经济强,明清“衣被天下”“赋税占全国十分之一”,今有“蕞强地级市”坊间流传;二曰富,百姓富,昔日“七堰八门六十坊”“处处楼前飘管吹”,新时代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曰美,环境美,月桥花院,人家尽枕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出生态绿色苏州样板;四曰高,社会文明程度高,行己有耻,匹夫有责,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全域化”,人们都说“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苏州”。其实都不用说什么宜居宜业宜商宜游,按照苏州人自己的说法,就两个字——适意。
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康熙年间,有一位苏州籍翰林院编修说及家乡土产,语出惊人,称是“状元”。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苏州出了45位文状元,其中清代尤甚,有26名。更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籍两院院士也多达106位。赴任苏州的韦应物当年就大为惊叹,“吴中盛文史”“岂曰财赋强”。
从尚武、崇文,再到重商,看似温雅的苏州人骨子里流淌着一种追求极致的性格,敢为天下先。这种性格在改革开放年代演化为敢于争先、勇于创新的精气神,造就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
远古时期,无锡所在的太湖流域,还是一片荒野沼泽。其东、南、北三面临江滨海,西部则为天目山等山麓丘陵。从海上跋涉而至的水汽,带来丰沛的降水。俯瞰整个太湖流域,大江大河肆意奔腾,沼泽湖泊密如星斗。5000年前,先民们便在此种植水稻,于玉器、陶器上雕琢刻画,形成了著名的“良渚文化”。
至于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风起云涌,太湖流域的发展却未有太大突破,直到一个人的到来,此处才开启了璀璨的篇章。彼时,黄河流域的“周部落”受商王赐地,周人建国。周太王欲立三子季历为王,却有违礼制。而长子泰伯年逾四十且膝下无子,早已深谙父意,遂决定放弃王位,离开周地。泰伯与二弟仲雍告别族人,一路南奔,直到太湖流域的梅里,才停下了脚步。这里气候湿润、水源充足,于是两人在此定居,传播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成为了这片土地的头部代开拓者。历经数年,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碰撞融合,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吴国。
800余年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始成,流经无锡城的古运河,便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擅于造船的无锡人,沿运河可通京杭,溯长江可上巴蜀,畅行五湖四海。至此,无锡迎来了大运河时代。
凭借如此优势,无锡渐趋成为“南粮北运”的枢纽之一。那时,无锡的运河两岸布满工商企业,曾经的繁华码头又爆发出惊人活力,孕育的近现代名人则才俊辈出,闪耀至今。
1983年,地级无锡市成立,江阴与宜兴两县同时划入,新的活力于此迸发。全国蕞大的乡镇工业集群由此形成,其领域涵盖机械、电子等7大行业,产品足有3000余种,无锡乡镇工业经济总量曾连续14年位居全国之首。而这些乡镇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革后,则成为了华西集团、红豆集团、海澜集团等大企业集团。
在国家与地方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总投资20亿美元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落户无锡,使无锡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地之一。2011年,无锡高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高端产业占据引进项目的主导地位,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行业领跑全国。2022年,无锡实现地区GDP总量1485亿,无锡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五的土地以及千分之四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2%的经济总量,超越了诸多省会城市。
历经时代变迁,无锡城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从泰伯奔吴到驰骋江河,从实业救国到乡民致富……这颗“太湖明珠”见证了王权霸业,也见证了凡人伟业。但千年来未变的是,每一代人生生不息的奋斗,永远是这片土地蕞鲜活的注脚。
常州,钟灵毓秀,源远流长,素有“中华龙城”之美称。自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已有超过2500载岁月,有史赞曰:“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居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常州是名副其实的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扼江南地理要冲,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常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处在环太湖旅游带与沿江旅游带的交汇区,特殊的区位及区内丰富而独特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有东方侏罗纪美誉的中华恐龙园、东南头部丛林天宁禅寺、中华头部佛塔天宁宝塔等人文瑰宝。诸多传统技艺如削竹为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常州梳篦、金坛刻纸、留青竹刻、常州吟诵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千年演变,历久弥新。
常州作为一座兼具实力和宜居的城市,不断改善全市人民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城乡消费结构、提升人均收入,无不昭示着常州蓬勃向上的生命力。2022年常州工业总量首次破2万亿,跃居全省第三,助力GDP超9550.1亿元,增长3.5%、位列全省经济大市头部。
回望常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到六七十年代“小桌子上唱大戏”,构建了以“九条龙”为特色的工业体系;从八十年代“头部个崛起”为“工业明星城市”到九十年代成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从乡镇企业“洗脚上岸、改革拓荒”到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层出不穷、群星璀璨,一批批企业历经百年积淀、一代代企业家历经薪火相传,常州制造业自发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雏形。
面向春天,站在产业风口眺望未来,常州精心绘制产业蓝图,打造新能源之都,将举全市之力、聚全球资源,抢抓机遇、抢抓风口,巩固先发优势、扩大领先优势、保持竞争优势,让新能源“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常州”的理想成为现实。
部分内容来源:i自然全媒体、星球研究所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