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科技招商战:以“科创飞地”打通跨区域资源通道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地方科技招商战:以“科创飞地”打通跨区域资源通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林倩梅 杭州报道
不久前,坐落于清华同方科技广场的苏州清华专项(北京)离岸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这个仅1700多平方米的空间与清华大学仅一路之隔,日后将承担起吸引优秀的清华项目进入中心孵化,推进清华大学优秀技术在苏州转化落地的重任。
实际上,上述创新中心的揭牌不仅是当下苏州推动载体平台前瞻布局,持续“加码”科技招商的关键之举,也是国内城市“押注”科技招商新赛道的一个缩影。2023年,全国多地亮出“科技招商”新动作,包括广东东莞,江苏南通、扬州、江阴等多地将其作为2023年招商工作的重点。
与此同时,诸如苏州清华专项(北京)离岸创新中心此类的,以跨区域人才引进、企业孵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等为核心目标的“科创飞地”发展迅速。从全国设置来看,当前的“科创飞地”正呈现出高密度布局、市场化运营等趋势和特点,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武汉、西安等是科创飞地蕞集中的城市和区域。
多位受访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科创飞地”作为地方政府招商引智的重要抓手,打破了科创园区、科创平台跨区域限制,使科创要素和产业要素实现有效对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支持政策错位、产业定位不清晰、利益共享不畅等问题,如何切实发挥“科创飞地”的作用,迫切需要政府持续探索创新。
自2022年以来,多个省市和地区加入科技招商新赛道,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就有苏州张家港市、泰州泰兴市、常州市武进区、柳州市等多地出台了科技招商专项政策,发布招商“清单”“路线图”等。延续去年多地加码科技招商的态势,兔年伊始,又有多个城市“官宣”将“重兵”布局科技招商。
从目前各地已披露的规划来看,科技招商的产业领域主要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重大项目、科技成果、创新平台、服务平台、科创基金等各类创新资源,都是科技招商的目标对象。
业内有不少观点认为,科技招商是顺应城市产业由集聚,到集群,再到构建创新集群的形态演进的必然选择。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李中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科技招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注入各类创新要素,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因此,在科技招商过程中,地方政府并不仅仅关心投资规模和强度等传统指标,更关注项目的成长性,包括项目团队的研发实力、市场规模、商业模式、与当地传统企业嫁接的匹配度等因素。
比如,当前正以全市之力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苏州就瞄准了大院大所、创新创业人才、科技企业三大目标,对引进科技企业的要求是“世界一流企业的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引领项目”。
李中海还强调,科技招商要“项目-平台-设施”多路径推进,又要“大中小”企业项目多主体型培育,避免重于短期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企业)引进、轻视创新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基于科研成果转化、硬科技创业的项目,前期来看规模较小,但是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短期能成长为高科技大公司,前期引进、陪伴成长的成本相对较低,避免重于招引发展相对成熟的大项目、忽视优质初创项目。”
在推动科技招商过程中,各地政府多措并举,不仅拼资源、拼政策,还要拼服务、拼环境。以科技招商尤为火热的江苏为例,各地为破解招商模式单一化等问题,在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招商政策,创新品牌招商、基金招商、异地招商等科技招商方式方法方面形成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尤其在招商方式创新方面,基金招商、异地招商是较为常见的做法,机构招商、活动招商、品牌招商也逐渐成为科技招商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异地招商方面,依托大院大所的“科创飞地”热度一直有增无减,且成为地方对接异地创新资源导入的重要“前哨站”。
李中海认为,当前各地科技招商主要还处在拼资源和政策的阶段,上述科技招商方式方法创新,则是政府提供前置招商服务、发展资金、产业链配套、应用市场等差异化配置吸引优质科技型企业落户的与时俱进的主动作为。
但是,科技招商是一项系统工程,好项目不光要引得进,还得留得住、发展好。各地在创新招商手段的同时也需注意完善全链服务。
参考先进地区的经验,此前苏州发布的科技招商专项政策就提出,要通过组合推出具备竞争力的科技招商政策,形成全产业链的企业服务链条。
“目前,苏州、无锡等城市正紧紧围绕前沿科技领域和产业发展实际,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创新集群等目标。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核心是要有顶天立地的创新型企业和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其关键点在于集聚创新要素、促进创新协同。”李中海表示,如何让初创企业、中小企业、科创平台、高端人才“迸发”出大能量,这需要完善全链服务,形成良好的科技研发创新-孵化转化生态环境,“营造优渥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特色领域创新高地,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项目)自主集聚。”这也是各地未来能否在科创资源要素竞争中建立优势的关键所在。
弥补科创短板,向资源富集的地方“借力”发展,已成为各地政府的普遍共识,“科创飞地”则是蕞具代表性的探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各地“科创飞地”主要采取离地离岸方式设置孵化器、创新中心等载体,利用当地科创资源筛选创新项目进行孵化,孵化之后导流回本地。
无锡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早在2021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就启动了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遍布深圳南山、宝安和龙华区等核心区域的“科创飞地”,针对无锡各区县(市)的产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培育孵化企业,持续打通无锡和大湾区的资源通道。
例如,去年,无锡惠山(深圳)创新中心揭牌暨2022无锡惠山(深圳)投资合作推介会在深圳举行,现场总投资90亿元的19个项目集中签约,为无锡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打开新局面。
对于兴起的“科创飞地”建设浪潮,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科创飞地”落地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专业运营机构和合理的选址。
一方面,找到对口的专业运营机构很重要。
从运营模式看,目前“科创飞地”项目主要采用两种运营模式:一是由政府平台公司自主运营;二是委托专业的招商运营机构进行运营。无锡设在深圳的“科创飞地”多采取了与专业机构合作的运营模式。而“科创飞地”一头连接着县域主体的创新需求和政策支持,另一头对接着大城市的创新资源和创投资本,从过往实践来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的运营模式更具备自主性与灵活性。
“‘科创飞地’不是简单的招商中心而已,一般来说,政府往往缺乏目标产业方向的创新平台运营经验。当飞地建成之后,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管理运行‘科创飞地’中的决定性作用,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律来运行管理,以提升飞地利用效率。”曾刚表示。
另一方面,合理的选址则是“科创飞地”落子的前提。
从全国“科创飞地”设置来看,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武汉、西安等是“科创飞地”蕞集中的城市和区域。以无锡为例,根据无锡当地媒体报道,截至去年11月,无锡各板块在全国已建成及正在筹建中的“科创飞地”共36个,其中上海已设立9个飞地、北京9个飞地、粤港澳大湾区13个飞地。
曾刚表示,一线城市资源富集,但竞争者也很多,普通的县城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分到一杯羹”。对科技创新资源相对薄弱的县域,与其盲目扎堆一线城市,不如围绕本区域产业发展类型,结合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实际,进行布局。
较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与杭州海创园比邻的衢州海创园。依靠杭州衢州两地“山海协作”的政策保障,衢州海创园产业项目延伸涵盖衢州市全部6个山区县,为衢州集聚高端要素和引进新兴产业打开了新通道,也为杭州优势产业延伸扩张提供了良好空间支撑。
“科创飞地”选址的另一个重要性在于,当前,“飞出地”与“飞入地”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行政管理冲突等体制机制难题已成为不少“飞地”运营失败的主要原因。
从这一角度看,布局“科创飞地”需要通过加强制度保障来强化双方合作的内生动力。而衢州海创园的例子则提供了一个思路:在地址选择上,本省内部或相邻的城市群、都市圈地理相近,两地政府行政管理间的壁垒相对较少,更具有政策上的协同性,沟通更为默契。
比如,衢州海创园与杭州的合作便是“山海协作”的政策保障下进行的,杭州在惠企服务、人才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入驻衢州海创园的企业和人才,可以享受杭衢“同城同待遇”的政策;衢州则以土地指标换取“飞地”空间,满足杭州未来科技城在开发过程中的大量土地指标需求。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