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自律、反内卷背景下为何仍有一批光伏项目在纷纷上马?
》。林朝晖的故事一箩筐,在此就不赘述了。
再举个例子,琏升科技 3GW 异质结(HJT)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项目。公司曾披露现在产能开工率不足,且公司经营不佳、财务紧张。2024 年前三季度,琏升实现营业收入 3.11 亿,同比增长 112.47%,归母净利润 -0.66 亿,亏损同比增加 241%,扣非净利润 -0.85 亿,亏损同比增加 307%;账面资金不足 1 亿,同时有息负债超 6 亿,资产负债率经过连年攀升,目前已达到 73.2% 的历史新高。
再比如,包头旭阳 6 万吨多晶硅项目。硅料的价格已经连续 8 个月低于现金成本了,现在就连龙头企业都亏不动了,通威、协鑫、大全、新特等也都不同程度大比例减产了,硅料行业的开工率已经降低至 40% 以下。1 万吨多晶硅的投资高达 8 亿至 9 亿元,包头旭阳这个项目就是六七十个亿。如果一投产即亏损,这样的项目对于企业、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来说,其意义又在哪里呢?
包头市生态环境局土默特右旗分局关于 2024 年 11 月 22 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审批情况的公示;公示期为 2024 年 11 月 22 日-2024 年 11 月 28 日(5 个工作日)
当然,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凭借的肯定不光是一腔热血、一身胆量。首先要问,企业花的真是自己的钱吗?这其中,有没有地方政府为完成 GDP 目标,不得不硬着头皮上的因素呢?
毕竟 ,有一些光伏大项目,可能立项、备案、审批甚至是融资,很早就已经完成了,现在正逢反内卷、去产能,突然一脚刹车踩到底,有点困难。所以,实际情形,可能就变成了即使光伏行业很糟,各地政府该对外造势的动作,该做的仍然要做到位,该有的声势仍然要造出来,只不过在真正的施工投产节奏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放缓。
一位企业家向赶碳号表示,在很多时候,这其实是一个 局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产业招商项目能不能活下来,事关一地的经济、就业和税收,想要一下子就刹住各种不公平的补贴之风,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容易。另外,有个别企业之所以现在仍坚持上马光伏大项目,有时真正盯着的,并不是卖产品能赚多少钱,而是地方的各种补贴。
其实,光伏企业们也没有完全无视当下正在进行中的光伏自律行动。新的光伏项目较 2022 年、2023 年,已经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来,四川铄阳、琏升科技、江苏新璟宏能、新疆丝路能源、苏州捷得宝等投资的新项目,均指向 HJT,几乎没有 TOPCon 项目。
对一些企业、地方政府来说,或许 TOPCon 的赛道已经太拥挤、太内卷,而 HJT、BC、钙钛矿等技术路线,至少尚属蓝海。
虽然,当下的现实是 HJT、BC 等技术路线的效率优势仍未能弥补上成本的劣势,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及 TOPCon,企业较难实现盈利。新入局者在差异化的赛道上,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不管怎样,这也说明光伏企业已经在竭力避免同质化、尽可能地差异化了。这种差异化,或许也可以理解为新项目上马的 借口 或者 依据 ,也可以理解为不敢、不愿直接与光伏行业的自律行动对着干。
光伏放卫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入场的光伏制造项目,普遍规划蓝图(画大饼)比较接地气,一般项目控制在 10GW 以内,且一般不公布总投资金额。在 2022 年、2023 年上马的光伏项目,普遍都是 10GW 之上,且投资金额多是百亿投资级别。
相比于收并购而言,当下光伏行业、光伏企业仍然更倾向于新项目投资。行业大佬此前所预计的行业并购大潮,仍没有到来。
本文开头提到的四川这个 20GW 的切片项目,建设主体是中威新能源(成都)有限公司,系通威太阳能全资子公司。通威股份是硅料、电池双龙头,组件环节排名行业第五,唯独在硅料环节相对薄弱。
提起硅片,不得不联想到另外一个位于四川的光伏项目——京运通 乐山 22GW 高效单晶硅棒、切片项目 (即 乐山二期 )。
京运通这个项目耗资 25 亿元,且使用的是从 A 股募集的资金。根据再融资方案,该项目应当于 2023 年 12 月前投产,但是京运通延期到了 2024 年 12 月。然而在 2024 年的蕞后一天,京运通又变卦了:这个项目还是无法投产。并且京运通还补充说明,这个项目已经建设完成,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未来公司将根据市场变化及行业变动等情况综合评估,合理安排后续配套建设工作 。
假设,通威股份要干硅片,直接收购京运通的乐山项目,是不是更能有效配置资源、而且更有助于光伏产能的出清呢?
当然,这只是赶碳号的一厢情愿了。京运通目前经营状况虽然不佳,但是资产负债率仅为 53.39%,可能还没有到卖资产的境地。
前不久,钟宝申在接受赶碳号采访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光伏再也不会回到从前,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轮周期以后,阳光将不会再普照每一个人。他的言外之意,这一轮洗牌以后,很多企业将从市场中消失。
光伏行业大规模的破产潮与并购潮,会发生在 2025 年吗?赶碳号认为,有一定可能性,但未必会很剧烈。一方面,发起并购的主体,甚至未必来自光伏行业,也许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巨头,也许是国央企。可能未必是大鱼吃小鱼,也许是大鱼吃大鱼。至于质地一般的 小鱼 ,很有可能到后来都无人问津了。
当然,也有企业负责人认为,光伏行业的并购大潮,可能并不会发生在行业蕞困难、蕞黑暗的时刻,也许会发生在行业触底反弹之前。
这位企业家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在光伏的至暗时刻,陷入经营困难的企业往往已经资不抵债,且与地方政府、银行的 KPI 牢牢绑定,都在同一条船上,如果这时打骨折转让,这部分资产就要面临清零的风险。这显然是不符合各方利益的。
据赶碳号了解,目前多地的光伏产业招商项目尽管已经或多或少出现了问题,但是新官不理旧债,只要是项目还能维持,没有哪一任领导愿意主动去引爆前一任留下的问题。
从企业经营角度,润阳可能一度已经到了破产清算的边缘,但真要破产无疑会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所以,盐城直接让悦达集团默默接了。至于能否化解风险,走出困境,那是后面的事。无锡尚德被厦门建发接管的例子类似。
所以,这一轮光伏洗牌,蕞后的接盘侠,很可能就是地方国资。站在这个角度,肉反正烂在锅里,扩产再多又何妨呢?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